同舟论坛丨当荒野被驯化为绿地

2019-03-11

讲座信息

题目:同舟论坛丨在城市中重建荒野——绿地规划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矛盾

主讲人:郭陶然,“城市荒野工作室”创始人。“城市荒野工作室”创立于2013年,致力于都市自然教育和本地物种保育。2015年,工作室与浦东绿化局合作成立“宜嘉苑生态保育区”。此外,工作室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设计了一系列科普课程,讲述上海隐藏的野生动物。

时间:2019年3月14日(周四)18:30–20:30

地点:德文图书馆二楼报告厅

主办:同济大学学生会学术与文化促进部

7b2d1452beca4774a22c82f757a12cf9 (2).gif

十里洋场海上花,营营扰扰不夜城。

这里是全中国最大的都市,庞大的躯体消化着2418万人的热情和辛酸。襟带两河吴淞地,江东门户多鱼米。

这里是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,土层深厚,气候温和,平均海拔2.19米的沃野上栖息着八百多种生物。

这是对同一片地域的两种描述。后者是太容易被忽略的背景,前者才是当今的主角。

自然渐渐成为一块黯淡的幕布,幕布前是不断膨胀的畸形繁华。

我们习惯于拥挤而通达的公共交通,习惯于便捷的移动支付,习惯于随叫随到的外卖。技术带来了高效的生活方式,却也将自然隔离在这个巨大的机器之外。城市中的人们与自然最密切的接触不过是绕行过一小片挂着“请勿践踏”标语的绿地,闻见带着农药味儿的青草香。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幸运才能在雾霾中看见法国梧桐初绽的芽儿,在汽车轰鸣中听见细弱的蝉鸣。

5a8c815d858044e6804f6c408aff76e4.jpeg

红板归种子

桑叶沃若、樱桃满枝已是久别的光景;捉瓢虫、拾苍耳只属于遥远的童年;“雨中山果落,灯下草虫鸣”不过是奢侈的妄想。

我们毫不犹豫地奔向信息和科技构建的迷宫,光影交错间,也渐渐遗失了对于自然的感受力,我们再也无法拥有古人那样敏锐的知觉。霓虹灯光亮过朗月星辰,高楼广厦驱散鸣禽走兽,自然被打败,只留下工整的草坪、拘谨的行道树点缀于城市角落。

然而,我们似乎依然渴望着自然,像是某种蕴藏于基因深处的密码。阴霾散去,有多少人举起手机拍下难得一见的蓝天,想珍藏这份明朗;即使身处逼仄的钢筋水泥,也有人不忘栽花种草,期望在楼宇中建立与自然的微弱联结;农家乐、生态游的声名从更远的郊区传到城市,自然被加工成一种商品,人们需要花钱才能获得隔靴搔痒的体验。我们仍然想要挽留自然,哪怕用某种徒劳的方式。

6834dc12d00b4e8cb94be63b7e8bf99e.jpeg

原本常见于老屋瓦片的瓦松,现在已逐渐从市区消失

当软红十丈成为正当宣言,当荒野被驯化成破碎的绿地,当破碎的绿地被覆盖上沥青和水泥......人类高歌猛进地踏上城市化的征程,一路所向披靡。当有关极端气候的新闻频现报章,当已灭绝物种的名单因人类的存在而不断增长,当恶劣的环境终于也影响到人类自己的健康......我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恣肆,终于有人记起那久违的莽莽野林、沙虫猿鹤。生态文明日益受到关注,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声也愈发响亮。

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,“生物多样性“只不过是书本上的一个空洞概念。野兔成灾的传说来自澳洲大陆,尼罗河上的水电站影响了鱼类洄游,茂盛的亚马孙雨林正受到人工橡胶林的威胁......这些广为人知的案例似乎离我们很远。在上海,东方明珠塔依然璀璨,浑浊的浦江水有时会荡起微澜。

0fc3ce81db654d6295aa0376e34f54dc.jpeg

金鱼藻与龙舌草

但这一切真的与我们无关吗?生态保护是否真的与都市发展互不相容?草长莺飞、晴空一鹤是否只能出现在我们梦中?能否在紧绷绷的城市中保留一块真正自由的荒野?一群自然爱好者正在进行一场有趣而深刻的实验,他们正试图丰富大家对城市的理解。

2013

郭陶然、魏羚峰和周寅成立了城市荒野工作室,工作室致力于都市自然教育和生态恢复。他们奔走于上海郊野,采集那些快要消失的本土物种,在这片充斥着人造物的土地上建立起属于本土物种的诺亚方舟。

2015

工作室与浦东绿化局合作建立了“宜嘉苑生态保育区”,这个保育区不足半个足球场大小,夹在高架桥和住宅小区之间。

按照传统园林景观的审美,保育区并不好看。这里没有修剪整齐的草坪、造型别致的假山,有的只是此消彼长的水生植物、行踪不定的甲虫,晴午蛱蝶穿花,夏夜蛙鸣不绝。自由的景象背后,是郭陶然和他的同事们为克服困难而做出的种种努力。他们需要尽可能减少市政建设、城市灯光等问题对生物造成的影响,还需要及时清理入侵物种,维持保育区内的生态秩序。

5916f88b778f4cee8be5effa5ed94e9f.jpeg

保育区内的金钱蛙

尽管在现代都市中营造“野性”的保育区并不容易,但城市荒野工作室依然坚持为上海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出一份力。正如郭陶然所言:“城市的自然环境是人和城市里的野生动植物共同需求的空间。我们可以去改造城市,但我们应该和它们共同相处下去,而不是把原有的乡土物种赶尽杀绝。”身处都市的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?“城市荒野”的故事或许展现新的可能,启发我们去思考城市开发与自然之“野”之间的矛盾与平衡。

3月14日,就让我们跟随郭陶然先生一同换一双眼睛看上海,在繁华街巷外寻找自然遗痕,于水泥森林间感受生命律动。

部分资料来源:好奇心日报《在水泥森林里修复生态这个叫做“城市荒野”的工作室在上海都做了什么?http://m.qdaily.com/mobile/articles/50925.html?share_from=app

图片来自城市荒野工作室(微信公众号:城市荒野Studio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