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是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“昆明—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”之后的首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。5月21日上午,上海市生态环境局、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、徐汇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年上海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在上海植物园举行,活动主题是:从协议到协力:复元生物多样性(From Agreement to Action: Build Back Biodiversity)。
在活动中,城市荒野相关项目喜获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优秀实践案例表彰,是上海市9个首批获奖机构之一。
城荒获奖案例介绍
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建于2019年7月,基地占地面积17000㎡,位于浦江郊野公园西扩区,由城市荒野工作室进行设计和管理运营。项目定位为华东地区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的研究和展示基地,用于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技术路径,同时保育因城市发展导致栖息地丧失的乡土生物。
基地入口
基地航拍图
作为上海首个以乡土物种保育为主题的科普基地,我们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探索与进步,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。
通过引种保育300余种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减少的乡土植物,可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提供种苗保障,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乡土植物种植、繁育及园林应用经验。
在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,同步开展了一系列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、监测服务的研究课题:如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《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生境类型群落演替规律的长期监测研究》;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助的《上海水域水生生物保护及生态补偿修复与试点示范项目》以及机构自行投入开展的《饰纹姬蛙繁殖微生境研究》、《上海乡土草本植物群落构建及种间竞争关系研究》、《基于UWB定位的城市野生动物监测系统开发》等。
围绕基地的上海乡土特色,以“乡土生物”、“乡土生态”和“乡土生活”为主题,在3年时间里进行了自然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。通过标准化、特色化、细分化的课程研发,目前基地共设有3大类12门自然教育课程,每年为约5000人次提供自然教育课程服务。并且将这一模式逐步推广复制到其他项目场域中。
自2022年7月开始,城市荒野工作室与上海市林业总站、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合作的《基于公民科学的上海地区传粉昆虫监测》项目持续开展,并在上海乡土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及培训工作。截止至2022年12月,共招募600多名公众志愿者及100名专业志愿者,上传8800余幅生态照片,记录了上海地区约16个区3600余次传粉昆虫访花数据。为上海地区传粉昆虫的监测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。
此次上海国际生物多样日活动的开展与“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”荣誉的获得,既是对城荒一直坚守的核心理念“致力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,给孩子最真实的自然”的认可,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创新、多样化地去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教育工作。